梁良良转战胜慢性病,最终靠科学

时间:2016-11-2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点击:

在网上读到京虎子先生的《直面慢性病》,很赞同他的见解。我在过去的博文里也多次提到过要学会带病生存。京虎子看来是一个有学识,有经验,有眼光的医学工作者。他所表达的对慢性病的治疗的看法深合我意。

歌手姚贝娜乳腺癌复发去世给国人一个机会去反思和总结我们对疾病的态度,求医的模式以及背后的文化等等。人类在与疾病的斗争中不断探索,实验,总结,形成了了不起的现代医学。因为医学的出现和发展人类的寿命也不断延长。我小时候看到的五十多岁的人好多都牙齿脱落,拄着拐杖行走。所以那时人们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看看现在到处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活过九十岁的都不稀奇了。再看那些跳广场舞的大妈们,成天玩的都是过去十多二十岁的人干的勾当。

这一切的变化都是拜科学进步,医学发展之赐。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中共建政以后的几年间中国人均寿命大幅提高。这个人均寿命在短期内大幅提高的直接原因是全中国推行新法接生,新生儿破伤风死亡显著减少。新生儿是指出生后二十八天内的婴儿。这个年龄组的死亡率减少就使全国人均寿命大幅提高。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现代医学对人类健康的巨大影响。根据这点就可以看出那些成天指责现代医学就是忽悠,是骗财害命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医院关门后死亡率普遍下降的脑残言论更是荒唐可笑。我们今天应该警惕这种反智主义的倾向。

京虎子先生重点谈的是慢性病。其实人类的疾病是在不断演变的。在最古老的时代,一个普通感冒就可以要了人的命。加之那时人均寿命不过二十多岁,所以那时的大多数疾病都是急性病,也许还没有慢性病的概念。随着生产发展,物质丰富,营养改善,人类寿命得以延长,这时才有了慢性病。中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一个很普遍的病就是慢性支气管炎。在街上,学校,办公室到处可以听到咳嗽的声音。也经常见到肺气肿引起的面部发绀(面色青紫,发乌)的人。那个时候心脏瓣膜疾病如二尖瓣狭窄,闭合不全等也很多,到处也可以看到两颧紫红的所谓“二尖瓣面容”。随着医学的进步,对呼吸道急性感染(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及时和有效处理,戒烟,职业防护的加强等,这两种病都已经很罕见了。

但是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生活方式的改变,新的疾病有出现了,比如说冠心病,癌症等等。我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出国之前,国内罕有心肌梗死的病人。那时人们叫冠心病是“富贵病”,因为人们都意识到这种病是和生活方式改变密切相关的。那时的一部受欢迎的电影《人到中年》的女主角就是因为冠心病的阿-斯综合症昏倒,被急救。那个情景是很可怕的。但现在冠心病在西方和在中国都是那样普遍,我的同学,朋友里不少人都搭有支架,或做过搭桥手术。由于这些新的疾病,也衍生出一些新的词汇,比如“有架子的人”,指那些搭了心脏支架的人。但是即使是这种新出现的可怕的疾病,现在也越来越得到有效的控制。如京虎子先生所举的例子,艾滋病也是一种新的慢性疾病了。我相信,当人们能有效控制癌症和艾滋病后,还会有新的疾病产生。人类就是在与疾病的斗争中成长,进化的。我说了这么多,就是要想表明医学科学在不断进步,人类的健康也因此不断改善,人均寿命也不断延长。我们没有理由否定现代医学的重要贡献。

我一直以来都认为一个民族的科学发展,医学发展都和这个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哲学有密切关系。我过去听说世界上有的文明强调人和神的关系,有的强调人和大自然的关系,而我们中华文明则更看重人和人的关系。似乎那种强调人和大自然的关系的文明更注重深入剖析事物,实验研究和精确分析。我们中国人则显得不太注重细节的精确,凡事爱讲“差不多”。看看西方的菜谱,放多少克盐,多少克糖都记录得很精确。我们中国的菜谱多是告诉你“盐少许”,“糖酌量”等等。这种态度和方法就使技术无法更精准,研究不能更深入。

在这里我又要引起中西医优劣的争论了。中国的中医是在中国人长期与疾病抗争的过程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巴斯德的病原学说问世以前,中医和西医及世界的其它医学处于同等发展阶段,治病的手段也只有放血,针砭,草药,矿物药等等。中医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一个基于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体系。随着巴斯德的病原学说问世,抗菌素的发明,西方医学沿着实验的方法飞速前进。试管婴儿的出现就是这样一个进步带来的奇迹。而中医则把自己封闭在自己认为已经很完善的系统里,拒绝学习其它体系的优长,拒绝改变,因而停滞不前。

近一百多年来中医确实没有什么大的,能让人称道的进步。中共建政以来中医又被贴上了各种各样的标签,诸如国粹,传统文化等等。对中医的科学评价成了禁区。稍不谨慎就会被扣上反对祖国传统医学,民族虚无主义,崇洋媚外等大帽子。各大中医学院的住院部都是西医在支撑着。各大医学院的中医教研室也只是一个摆设罢了。由于有着这张不能,也不准捅破的纸,医学行内人都不敢对所谓中医治癌,中医治艾滋病的虚假宣传做出批评。谁也不愿意惹祸上身。

我说过我不敢说中医不能治好癌症,因为在科学上是证有易,证无难。任何事情不管多罕见,只要你见过一次,就可以宣称“有”。而要证明“无”,则必须穷尽所有的情况而不能发现,才可以说“无”。要说无,在大多数情况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说目前医学上治好的癌症患者,绝大多数都靠的是西医。另外,迄今为止还没有看到一个令人信服的中医治好癌症的研究报告,不仅现有中医学院没有这种有效的工作,各大医学院中医科,以及肿瘤科“西学中”的医师也没有一个完整的能说明问题的研究。有的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江湖术士号称有祖传秘方可以治癌,这是纯粹的胡扯。想一想,“癌”这个字最早见于中医典籍,今人根据现在对癌症的理解认为这就是现代人认识的癌症。但是过去典籍对“癌”的记载都过于粗疏,缺乏完整,科学的定义。再说,那时人的寿命极短,大多数人还没到癌症好发年龄就已经故去,因为我们不要忽略癌症的一个最重要,最不可控制的危险因素,那就是老化。你可以不吸烟,不吃垃圾食品,不接触污染的空气,但不可避免老去。以当时医生多位个体行医,且“癌”又极其罕见,要积累很有效的治疗经验是不可能的。

在这里我们不必争论中医是否科学,因为这个题目太大。我过去的文章说过西医和中医只是医学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实践形态或模式而已。讨论中医或西医哪个不科学就犹如比较牛顿,爱因斯坦和霍金哪个更科学一样滑稽。比如说在古代埃及人,希腊人用杠杆把巨石垒起来修金字塔和其它大型建筑物。现代人用起重机建高楼大厦。你能说使用杠杆不科学吗?但是现代医学对癌症的诊治和研究已经开始了一百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记载完备的资料,数据等,也有了比较完善和可靠的治疗系统。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为什么不选择比较可靠而且把握较大的现代医学呢?我不否认你可以驾着渔船从上海航行到美国,虽然有很多危险。你也可以选择乘飞机飞到美国。稍微头脑清醒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两种方法孰优孰劣。

所以我建议不幸患了癌症的病人首先要寻求专门的肿瘤医师和特定专科医师(如妇科,耳鼻喉科,泌尿科和肝胆胰外科等)的帮助。我并不否定中医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比如对身体的支持,缓解治疗引起的一些副作用等,但不能把整个癌症的治疗交托给中医。至于有些人鼓吹中医防治艾滋病,那完全是个笑话。前不久还有人建议把中医派到非洲去治疗埃博拉病毒感染则更是滑稽可笑了。

国人还有一个奇特思维就是追求完美,从孔老二开始就要做天地之完人。追求完美,不断完善自己无可厚非,但是要做完人则无异于痴人说梦。国人不但要道德的完美,也要健康的完美,但是世界上却找不到绝对的完美。道德上做不到完美,那就假装,大家互相吹捧和掩饰,吝啬可以说成是节俭,暴戾可以说成是刚直严正。身体上的疾患也要求彻底断根,恢复绝对的健康。岂知绝对的健康哪里办得到呢?因此就求古方,偏方,这种求医模式完全回到了古时巫医不分的状况。可以肯定地说就是愚昧,落后。京虎子先生的很多观点和我自己过去说的要学会带病生存是一回事。

我虽然不是老年专科医生,但现在看的绝大多数都是六十五岁以上的老年病人。美国先进完善的病例管理制度让我很容易地复习和总结病人现有疾病与过去病史以及家族病史之间的关系。不少九十多岁的老人在五十多岁就发生过心肌梗塞,但是此后注意改变饮食习惯,戒烟,加强运动,数十年未再发生过心绞痛,直到九十多岁还能驾车外出。也有不少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曾经患过多种癌症,但整个身体状况相当不错。我自己的印象是西方的病人普遍比较相信科学。他们不少人并没有受过很高的教育,但是却有着一种对科学的信念,对专业人士意见的尊重。我自己到美国这么多年也一直在不断改变自己,无论从生活习惯或是思想方法上。

我初到美国时看到病人付费去听医护人员关于饮食,生活习惯和方式改变的讲座,感到不好理解。我觉得这些东西完全可以从书上看到,有些道理自己都可以推测到。后来我意识到这是美国人对科学的一种虔敬态度和对专业人士的尊重。再看这些健康讲座的内容就发现这些讲座的科学性很强,所谈的东西都是在科学上有根据的。反观国内的那些讲座和文章,忽悠的成分太大,哗众取宠的东西太多,胡说八道的更不在少数。前几年冒牌科学家的什么“核酸营养”,现今流行的酸碱体质说,饥饿疗法治癌症,螺旋藻和益生菌取代药物,“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等等都是典型的伪科学。凡此种种都说明国人应该增强科学态度,反对和彻底清除迷信。卫生部的官员,医科院的学者首先就该带头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要有和疾病斗争的积极态度。目前的医学水平不敢保证能治好所有的疾病和病人,但是人类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医学的进步给我们越来越多的希望。中国人讲究好死不如赖活着,活着就有希望。我也这么认为。京虎子文中提到的曾经出任美国国务卿,先后两度出任最高大法官的查尔斯·休斯的幼女、12岁的伊丽莎白患糖尿病的故事是一个极好的子。“以当时的医疗条件,这种儿童糖尿病经诊断后存活不过一年,医生认为伊丽莎白只有半年寿命”。但是这对夫妇没有放弃女儿的生命,他们坚信多活一天就多一份希望。最终伊丽莎白坚持到了胰岛素发明出来的那一天,她的生命没有停留在12岁,而是活到73岁。我自己就见证了癌症和其它许多慢性病治疗的进展。在我儿时,人们是闻癌色变,大家都明白患了得了癌是没得治的。那时也没有什么好的抗癌药,好像只有氮芥类的药物,副作用奇大。就是这样也没人要放弃的,这是生与死的搏斗呀。那时的癌症病人能拖过一年的都不得了,但是人类寿命的延长不就是这样一小时,一天,一月,一年,五年,十年慢慢增加的吗?我常常想我那些患癌症和其它慢性病过世的亲人,师长和朋友们如果能撑到今天,他们治疗的结局会是多么的不同啊!我看过了太多生离死别,照护过太多临终病人,包括我自己的亲人,好友和老师。我体验过心里流血的滋味。所以我也最讨厌那些劝别人得了癌症不要治,要保持好的生活质量云云。这些人的脑子都是进了水的,一天到晚说些个自己都不明白的胡话,他们要到了自己临终那天才会明白人是多么渴求生命,生命又是何其珍贵!

最后我还想正告那些卖营养品,卖抗癌中药,在网上吸引眼球,博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看好
白癜风用什么药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ygev.com/ysybj/1527.html
------分隔线----------------------------